中文  |  English
倪正刚 汇纳百川丰不凡 时间: 2023-12-26 18:46:39 |   作者: 膜分离设备

  一颗颗从山东烟台寄来的大樱桃,外形颗粒饱满,色泽娇艳欲滴,令人垂涎三尺。刚步入汇丰大厦顶楼倪正刚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一盆大樱桃。

  “这是打了井岗霉素的樱桃,不仅长势良好,味道也很不错。”倪正刚一边招呼一边介绍起来:“井岗霉素是一种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多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蔬菜上多用于蔬菜苗期立枯病和白绢病等。”

  井岗霉素是汇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明星产品”,自上世纪70年代汇丰与其他“三厂一所”共同研发出这一款农药,如今虽然离它的发明已近50载,但在技术革命取得巨大飞跃的今天它仍然在农药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老一代的“汇丰人”都是这款产品的参与者、见证者,对于执掌汇丰30多年的掌门人倪正刚来说,井岗霉素于他而言,更留存了一份特殊的情愫。

  “井岗霉素的制作的步骤类似‘蚕吐丝’。”倪正刚介绍,井岗霉素是一种从土壤中提取出的好氧菌,好氧菌在培养罐中经过发酵随后长出的菌丝就是井岗霉素。“好氧菌就像是蚕宝宝,蚕宝宝需要吃桑叶才能吐丝,我们所说的桑叶就是好氧菌需要的‘碳源’和‘氮源’。”

  一般来说,碳源是指葡萄糖、淀粉、大米等,而氮源则是动物蛋白、植物蛋白、花生饼粉、鱼粉等物质,除此之外,再加上微量元素,这些好氧菌所需的营养的东西为井岗霉素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蚕宝宝’需要吃了营养的东西,再在发酵罐中进行发酵,慢慢地菌丝的‘头’就冒出来了,最后再吐出像蜘蛛网一样的丝,这些丝就是井岗霉素。”倪正刚比喻道。

  只从这些专业的词汇中了解井岗霉素的诞生,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普通人看来未免有些晦涩难懂,而倪正刚的比喻形象生动,让井岗霉素的形象立马变得丰富了起来。而说起井岗霉素名称的来源,其中也有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那时候,从西湖和井冈山的土壤里都能找到制作井岗霉素的好氧菌,取名时,大家也曾犹豫,到底该叫什么好呢?”倪正刚打趣道,当时的时代背景以红色文化为主,考虑到这一层因素,这款菌丝就被命名为井岗霉素。“换做今天,可能就叫做“西子霉素”了吧!”

  这款主打的明星产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市场的追捧,而产量也从1976年的年产100吨突飞猛进到了如今一天即可生产500吨。

  几年前,广东四会市的农业局长来汇丰参观谈及井岗霉素时,言谈间满是夸赞。他说自家的砂糖橘在用上了井岗霉素后,原本5年结果的果树3年便结出了果,不仅结果率高,而且结果的桔子表面光洁、口感香甜。

  6年,对人的一生来说,渺小又短暂,而对倪正刚来说,从发酵工到厂长的这6年,是他人生中的转折与飞跃,他从基层一步一步攀登至管理层。

  1976年,退伍回来的倪正刚被分配在了桐庐农药厂当一名发酵工,彼时的他对农药行业一窍不通,但凭借着多年军旅生涯淬炼出的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等优良品质,他边工作边学习,很快就与车间工人打成一片。

  “当时发酵车间的比学赶超氛围浓厚,大家拧成一股绳,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回忆起刚入职的场景,倪正刚记忆犹新,大家热火朝天的干劲感染了他,他一向是个不认输、好胜心强的人,在如此氛围之下,他更是奋勇向前。

  也正是因为笃实好学、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他先后被提拔为厂基建科长、厂办副主任等职,成长为厂里重要的骨干力量。

  1978年,满载50吨黄豆的运输车途径富阳国道旁大坝时不慎翻车,一车的黄豆多数被浸在了水中。这一车黄豆是生产井岗霉素的重要原料,如果遇水便会发胀,而黄豆一旦被泡胀就失去了作为好氧菌食物的功能,这样一个时间段时间就是金钱。

  “等我赶到事故现场时,半辆车已浸在水中,现场一片狼藉。”倪正刚来不及多想,翻身跳入了3、4米深的水中,开始了一场“黄豆抢救战”。“先把没有碰到水的黄豆捞出来,能捞多少捞多少。”他一向是身体力行的人,做事不甘于人后。

  大家一同入水捞黄豆,可毕竟体力有限,而小小的黄豆却一望无边。在水中捞了不多时,天就黑了,虽然时间紧迫,但此时如果不处理捞出来的黄豆,那损失将更大,他们把捞出的黄豆全部铺在地面上,就这样在捞出的黄豆旁守了一夜。

  事实证明,倪正刚拥有非常良好的危机解决能力,能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冷静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

  正是因为他晾晒黄豆这一举动,让这一批黄豆在晒干后还能接着使用,及时为企业止损。

  而随机应变的危机解决能力,也让他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赢得了同事的好口碑,从而最终在风云波谲的市场环境中顶住压力,独树一帜。

  作为当时桐庐第一家“百万销售额”级企业,这一转变,当时的农药厂自然首当其冲:农药由救灾物资变为一般物资,商业部门(原供销社、农资公司)不再按计划大量储备,开始抛售库存。少了“蓄水池”,农药销路一下子就窄了,农药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销售链突然断裂,让企业陷入恐慌。国内农药生产厂商都出现了产品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这对生产企业来说,无疑是重大打击。不少企业为生存,纷纷减产,甚至逐渐停产,这家年销售额超百万元的企业也无法抵挡产品滞销带来的压力。

  眼看着企业要越来越困难,倪正刚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异地迁建,扩大生产规模。

  迁建?还要扩大规模?货品全部积压,投入都没有产出,企业已经这么难了,还要花钱再建一个更大的厂?从企业老班底到一线操作工,无一例外地,大家对这个决定没办法理解,怀疑这个新厂长是不是“疯了”。

  倪正刚当然没疯,他开始调研市场现状。一些经济作物的疾病是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其对农药的需求并不因大量抛售库存而得到满足,倪正刚发现,植保站等农业部门以及个体经营农户对农药的需求依旧很大。所以,倪正刚认为抛售库存的行为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少了商业部门的分配,等库存抛售完了,全国各地的市场就会出现大量需求。

  从长远看,“池子”没了,并不意味着销路没了,农药的需求依旧巨大。倪正刚非常坚定自己的看法,农药的产量只能多,不能少,而且以后销路也不会差。“屏牢,绝不减产!”倪正刚说得很坚决,他一边准备厂子迁建,一边与员工解释市场现状及前景。倪正刚隐隐感觉到,这个决定关系企业新旧转型是否成功,甚至对农药生产行业都有几率发生巨大的变化。

  1986年上半年,企业成立新厂迁建小组。首个目标,即要求新厂在1987年2月投产。自那以后,倪正刚天天泡在新厂,事事亲力亲为,参与迁建工作事宜,加快新厂建设步伐。

  1987年2月10日,一切工作准备就绪。“轰轰轰”的轰鸣声中,设备开机,新厂开始投入生产。此时,老厂并没有关停,与新厂一起开足马力,加大产量。

  冬去春来。那年春天,桐庐上演了一幕“奇景”:从老厂区门口,农用车浩浩荡荡地排了一路,望不到头,都是来汇丰公司装货的,有来自桐庐周边城市的农资公司,包括绍兴、宁波等地,也有省内外其他城市。农药的国内市场需求一下激增,企业车间一片忙碌的景象。“产品一下生产线,就立马装车运走,忙得不得了。好多从外地赶来的农资公司,排了一星期都没拿到货。”。倪正刚说。从“产品等人”到“人等产品”,果然,农药市场供不应求了。

  新厂启用适应了农药市场的转变,销售渐渐步入正轨。事实上,倪正刚的预判是正确的,不仅保证了市场的供应,为广大农户挽回了经济损失,又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上的声誉和品牌形象。“汇丰是逆境的孩子,越挫越勇。”倪正刚说。

  大浪淘沙,汇丰至今屹立不倒,留下来的那块“金子”,便是支撑历久弥新的企业文化。

  80年代,当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在艰难探底发展之路时,倪正刚已经将科技摆到了“企业第一生产力”的位置。他提出“科工合作、科技强企”的发展宗旨,主动与中国水稻研究所、上海农药研究所、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长期合作,并为他们进行中间性试验提供实验室,还承诺中试过程中的一切费用由企业承担。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货架上琳琅满目的产品,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实现双方共赢。

  倪正刚广发英雄帖,对全国招贤纳士。对待人才,倪正刚一点不马虎,他全力提供住房、薪金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完善职业规划,扩宽晋升渠道,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人才“引得进来、留得下来”,全心全意投入研发生产中,提升企业科学技术水平。“用‘爱才如命’形容我,还是挺贴切的。”倪正刚笑着说。

  在倪正刚眼里,人才有个共同的特性——钻研。这种精神,倪正刚有很多“现身说法”的例子。

  1981年,公司开始制备杀蚜素,不同于杀菌剂的井冈霉素,杀蚜素是一种生物杀虫剂。这是第一次研发,所以出了问题,整套设备出现损伤,连带着井冈霉素的产量也开始下降,原本热水朝天的生产接近停滞,企业职工情绪低下。当时还是生产科长的倪正刚站出来主动请缨处理问题,却遭到一些企业老班底的质疑。

  若在传统机械装备领域,哪一环节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基本能用肉眼发现;但在生物制药领域,肉眼根本没办法直接观测微生物的变化,要找出问题,难度很大。倪正刚凭借多年在发酵车间、设备车间的经验,从白天干到晚上,从晚上熬到天亮,果真让他发现了“端倪”。问题解决了,设备又开始良性运转,井冈霉素的产量迅速翻了1倍多。

  最令企业头疼的还是梅雨季发酵车间染菌问题,正常菌种里混入了外来微生物。当时,技术人员用了许多方法都不见效,倪正刚住进了车间,召集技术骨干,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用“咖啡”续命,一遍又一遍,重新加原料,重新做分析。后来,这事儿被企业传作了一段“佳话”,也成为倪正刚培养员工钻研精神的“生动案例”。

  2001年,桐庐农药厂响应国家政策进行了改制,倪正刚成为民营企业主,任桐庐汇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带领全体员工艰苦创业,先后拓展了以井冈霉素为主导、以春雷霉素、多粘类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几十个品种的农药为辅的生产格局。

  今年也是企业成立50周年,倪正刚正筹备办个厂庆,他将主题定位为“感恩”。“我5岁就从绍兴来到桐庐,桐庐人民养育了我;作为企业,要怀抱感恩之心回馈社会,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倪正刚说。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截至目前,企业已向各类公益事业捐资近千万元。

  多年发展,企业斩获了杭州市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等众多荣誉,产品也逐渐从国内走向国际。目前,企业年产量已达到10多万吨,年产值1.5亿元,产品销售量占全球市场的近80%。

  “企业文化就是一股力量,充满凝聚力,冥冥之中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倪正刚说。

  如今的倪正刚已年逾古稀,但看起来仍精神矍铄、干劲十足。他自称是个“扫地僧”,但扫除的却是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拦路石”,把握着公司发展的方向与脉搏。

  正如金庸小说中写的那样,扫地僧是个毫不起眼却称霸整个武林的传奇人物。纵观倪正刚这一生,几乎都与农药事业密不可分。而在公司发展的几次较大转折中,倪正刚对市场的精准预判如同点睛之笔,这才成就了农药厂走过50载的风雨仍屹立不倒。

  有人会质疑他的能力,认为这不过是运气。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机遇来临,能否把握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汇丰所走的每一步几乎都在逆境中挺过来的,在企业改制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他一肩挑下所有重担;新厂搬迁时,他顶住了老职工的质疑,将企业带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就他本人来说,他的一生都奉献在了汇丰,这是他的心血,更是他为之一生奋斗的地方。

  这样的坚韧与勇气,推动着每一代汇丰人奋发向上,也推动着汇丰向百年企业迈进。



上一篇:2022年度江苏省轻工协会科技奖奖励授奖项目公布 涉及食品领域16项 下一篇:沿河洪渡镇:蛋鸡饲养 激活村团体经济

Copyright © fun88乐天使客服|官网下载入口 京ICP备12048025号-4  安全联盟实名认证   本站由阿里云提供计算与安全服务